找回49图库怎样恢复 
当前位置: 首页 > 水院动态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发展新篇

发布时间:2013-01-16

 

南京秦淮河三汊河口闸工程 

南水北调泗阳站工程

 

上海青草沙水库

 

上海新江湾城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

 

盐城市区饮用水源盐龙湖生态净化工程

 

镇江市引航道水利枢纽 

中国水利网站12月19日讯 (记者 唐蔚巍 吕冬)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院),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在关乎命运和未来的“硬仗”中,将一张张优秀的成绩单亮在世人眼前。

  从国内第一座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开始,上海院设计出诸多的优秀工程,她一直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丈量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在与市场的博弈中,以智取胜,用心崛起。

  理念创新打造民生工程

  多年来,上海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了百姓的安澜以及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参与了系列民生工程的设计。太湖综合治理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烟波浩淼,风光如画。以太湖为中心的太湖流域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河网如织,素以富庶见称,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但也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1987年原国家计委批复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并于1991年太湖流域大水后组织实施。至2001年,治太骨干工程已基本完成,流域防洪减灾骨干工程体系初步形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问题随之而至,近年来水体饱受磷、氮营养过剩等主要问题的困扰,由此引发的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恶化也日益凸显。2007年5月底,太湖内蓝藻大规模暴发,导致无锡市水源地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近百万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动展开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2008年5月,国务院批复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力争到2020年,使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削减,各项水质指标均有较大改善,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所好转,恢复太湖山青水美的自然风貌。同时,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等。太湖流域迎来了新一轮的综合治理高潮,这是历史与现实赋予上海院的时代使命,也是近年来上海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辱使命的一个缩影。“只有保护、治理好太湖,才能让这个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上海院副院长李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

  太湖流域综合整治,需要综合考虑防洪、水资源、水生态,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生态环境,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上海院作为新一轮治太的重要参与者,以安全、资源、环境、生态“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理理念,将流域、区域和地方有机结合,承担和参与了新孟河延伸拓浚、望虞河西岸控制、走马塘延伸拓浚、新沟河延伸拓浚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

  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确定的太湖流域引排骨干工程。工程对保障流域和区域水环境安全、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受江苏省水利厅委托,2007年底,上海院牵头联合20多家单位历经4年之久开展了新孟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由于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社会关注度高,为了扎实推进前期工作,上海院工程技术人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精心求证,从可研报告工作大纲编制的策划,到工程线路的选择、规模的论证,至报告编制完成,各项工作无不凝聚着上海援人的心血。

  此项工程在技术引领、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方面,追求了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工程规模不仅影响到工程任务能否顺利实现,还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的大小。本工程处于平原河网,规模论证时本身难度就比较大,同时,苏南地区寸土寸金,还要考虑征地的多少,各因素之间互相牵制。在工程线路选择时,涉及不同线路的防洪排涝、水资源配置及水环境改善效果的比较和流域区域间的综合平衡。在研究工程引排水时,还需要研究取水口水动力条件,工程引排水对长江的影响等。针对上述诸多技术难点,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数学模型等技术手段进行研究,专门建立了太湖流域一维河网水量、水质模型,长江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长江泥沙模型,滆湖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太湖二维湖流、水质数学模型等众多模型,对工程规模确定、工程线路选择、工程效果和影响等进行全面经济技术论证研究。推荐的工程规模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论证的思路方法也为我国其它流域调水工程提供了很好的技术示范。

  此外,太湖综合整治体现了精细的设计理念、超前的设计思想,解决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移民安置规划、补偿费用大等牵涉面广,社会关注。为了消除各方担心、疑惑,在设计精细方面下足功夫。可以说工程报告在设计之详实、内容之广泛方面均开创了流域内河道治理工程设计的先河。首次开展了大型企业的资产评估、安置区地质灾害评估、安置区典型设计、专项规划(包括高等级铁路公路桥、输变电设施、通信、广电设施、地下管线、复垦规划等)典型设计;在弃土区的处理方面,首次尝试采用与地方发展要求和区域特点相适应的方式,沿线各区对弃土区的利用要求不同,采用不同的堆高处置方案,根据不同的方案研究不同的补偿标准;首次在太湖流域实现了政府发布停建令,为后续工程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工程位于江苏省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移民安置规划难度巨大,协调部门众多,在水利工程中其移民补偿规模也是属名列前茅的。该工程的调查和规划设计工作,为开展类似项目提供了范本。

  位于江苏省吴江市境内的太湖太浦河进口段的太浦闸工程在流域防洪、泄洪、供水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工程存在诸多质量问题和隐患。从2002年10月起,上海院受太湖局委托承担了太浦闸除险加固设计任务,由于该工程涉及江、浙、沪两省一市多方利益,上海院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太湖局要求,反复比选论证设计方案,先后编制十余版技术资料,为两省一市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提供了技术支撑。2010年4月,上海院编制的《太浦闸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查。该工程充分考虑了功能、景观、文化及民生需求,具有防洪、调节太湖洪水和向下游地区、上海市供水的功能,同时还具有除涝、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功能,特别是在防御流域洪水、承泄太湖洪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可改善水环境和投资环境,对环境带来长期的有利影响,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今年刚获得“大禹奖”的上海青草沙水库原水工程(世界首座在河口建设的大型水库)是上海院设计的民生工程中的又一力作。该工程位于长江河口,清洁的水源不仅惠泽了上海1100万人口,使广大上海市民喝上优质长江水的多年期盼成为现实,完善了上海“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饮用水水源地战略布局,而且还在节能减排、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和探索。上海院承担参与了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青草沙水库水沙调度预控水体富营养化技术研究”,通过利用潮汐功能,实现水库补水和水质改善,可预控水库富营养化,维护水库水质,保障上海饮用水安全,对于国内城市水库供水安全研究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还有“青草沙水库运行节能和新能源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大型原水工程输水系统及水泵装置运行节能技术研究”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节能技术,研究成果已在上海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试运行中得到示范应用,成果对国内同类水库及大型取输水系统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生态型的新江湾城宛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心城区东北部,它已成为21世纪上海城市生态居住区发展的新典范。这一项目是在满足和确保区域排水、防洪排涝功能的前提下,以水系和绿化为骨架,结合现状河道和水体,以生态学和水利学为基础,对网络状水系进行设计和规划的。其景观河道区域约80万平方米。通过设泵、闸、涵等控制工程来满足雨水自流排水要求。新江湾城项目营造的河湖相间、水绿交融的美好环境,使自然环境与现代化城市融为一体,达到功能、结构、形态并重,人文、自然、地理和谐。安全、资源、环境统一的境界,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把地区开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上海城市中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上海新江湾城水生态系统建设研究”,也荣获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

  技术创新铸就精品工程

  城市水利发展要体现水利与城市人文环境的协调,城市水利工程的建设应注重功能与环境的有机结合,还具有节能、高效率的特质。科技支撑,文化为魂,上海院团队始终在这样追求前行,近年来奉献了诸多精品工程。

  三叉河口闸,作为南京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建筑,其雄中孕秀的美学构架,既体现了润泽和美的工程文化创新,又透露出“闸贯双虹,泽善两江”的秦淮之风。该工程属亚洲首例双孔护镜门,其独特设计理念深受各方高度赞赏,仅此一项就获5项发明专利。

  镇江引航道枢纽工程建筑宏伟,富有时代感,尽显现代水利工程的精巧通透。上海院在设计中体现工程水利与环境水利、景观水利相结合的理念,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工程自身尽量透水透绿,建筑风格力求体现时代性、标志性,与周边三山一水(北固山、焦山、金山及北湖)协调统一,传承古老江口的历史文化脉络,彰显现代化镇江的无穷魅力,使镇江市引航道水利枢纽工程成为镇江市城北水景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把单一功能需要的桥、闸,变成创造美好环境的雕塑,是理念创新带来方案创新的结果。

  无锡江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水利功能的需要,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游览、休闲的好去处,置身于观景平台之上,可以充分领略美丽河景和两岸风光。上海院在工程规划设计伊始,便充分考虑到无锡的历史文化背景,将“鱼”和“米”概念充分融入其中,体现出“鱼米之乡”的美好寓意。工程整体结构布局合理,泵房设计独特,空间利用充分,采用目前国内最大的竖井贯流泵组,有效降低了噪音。该工程在保证水利功能需求的同时,更注重生态景观建设,细节之处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水下卧倒门设计独特,与湖岸景观完美融合,成为水利工程设计的典范之一。

  南水北调东线泗阳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单座流量最大的泵站,属于南水北调东线多级提水系统的第四梯级。上海院在该工程中,利用CFG桩,采用粘土和水泥土结合的褥垫层,既解决了复合地基褥垫层的功能需要,又达到了泵站工程防渗要求,优化配置资源的同时,大大节省了费用。设计大胆采用悬挑结构,充分满足了泵站进出水流道长的关键问题,水泵装置在扬程5.97米处最高效率达到79.29%,远高于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南水北调泵站工程水泵采购、监造、安装、验收指导意见》中的水泵装置效率要求,也高于国内同类泵站。设计中选用的TJ04-ZL-20转轮,大大减轻了水泵重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设计中考虑利用中运河汛期从上游至下游的弃水,及同步电动机具备反向运行可以发电的特点,设置了一套变频发电机组,利用汛期弃水发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和资源环境综合效益。

  业务模式创新催生生态绿色工程

  2005年,上海院提出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目标,之后,奉行以环境友好、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理念,发挥设计工程与环境生态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有效节约工期、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投资等高质量服务,在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业务模式打造绿色工程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个绿色生态工程。

  总承包项目崇明东风西沙水源地原水工程是生态绿色工程的样本,由“崇明岛东风西沙水库及取输水泵闸工程”和“崇明岛域原水输水系统工程”等两大主体工程组成。工程设计近期供水规模为每日21.5万吨,远期供水规模为每日40万吨,水库有效库容为890.2万吨,取输水泵站土建按远期设计规模建设,设备按近期规模配置,该工程预计于2013年底建成,建成后将惠及70多万市民,并彻底改变崇明岛长期以来守着长江却无优质饮用水的历史。这一工程的启动建设,也标志着上海市“黄浦江上游、长江口陈行、青草沙、东风西沙”四大水源地战略格局即将形成。

  盐城市区饮用水源盐龙湖生态净化工程,利用生态湿地强化净化功能将蟒蛇河原水通过水泵提升依次流经三个处理区,即预处理区、生态湿地净化区和深度净化区,经上述三个处理区生态净化后,水源出水稳定,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满足盐城市区每日60万吨的供水规模。同时,充分利用深度净化区的蓄水能力,在发生突发性环境事件时,能够迅速切断污染源,保证7天的正常供水。此外,为了保障供水安全,上海院技术人员又开展了由取水泵站、预处理试验区、生态湿地净化试验区、深度净化试验区和实验室等组成的中试工程,对湿地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现场验证,工程设计中无不凝聚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与心血。目前,一块200多公顷的人工湿地像一颗蓝色宝石镶嵌在苏北大地,正在发挥湿地生态净化、生物多样性、鸟类栖息等综合功能,成为江苏生态湿地建设的样板工程。

  徐州小沿河生态修复工程,是徐州市区主要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提升工程。上海院作为总承包单位,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下半年依次实施了该项目的全部三期工程。一期试点工程,在小沿河取水口上游设置长约1.6公里的水生态净化带,以改善取水口水质;水生植物总种植面积约4万平方米,约占工程河道总面积的40%,工程河道分为边坡挺水植物带、先锋水生植物带、抗污水生植物带、冷水型水下森林带及水下草皮带布置。二期工程,在小沿河梁山桥至城子河桥上游总长约2.6公里的河段展开,进一步改善小沿河水源地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工程采用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相结合,并配置生态浮床的水质生态净化工艺,进一步提高水生植物生态系统的净化效果,在保证水生植物正常生长、发挥净化效果的同时兼顾水源地生态景观需求,修复小沿河水陆交错带水生植被,并实施了600平方米生态浮床工程。三期工程,进行6000平方米的生态浮床工程,进一步提升水质。目前,绿色长河在提供涓涓清流,保障着徐州市城市供水安全。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对水利而言无疑是能否实现后发优势的一个契机。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的,只有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才能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志在江河湖海,他们为水利而生。上海院团队开发设计的一系列优质生态产品,遵循了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促进了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和生态空间的山青水秀,在生态水利的画卷中呈现出绚丽清新的一页,为党的十八大递交了一份精彩答卷。

  追梦人永远在路上。上海院将以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为引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敢于担当,务实创新,续写人水和谐的新篇,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热忱奉献。